如今,智能手機、平板電腦、數碼相機等電子產品已成為日常消費品,消費者與電子產品售后維修部門打交道也隨之頻繁起來。然而,電子產品維修市場的收費亂象卻讓消費者叫苦不迭。
隨著電子產品維修市場生意的紅火,其收費價格也逐漸升溫。在一些名牌產品的售后服務中心,維修電子產品的費用基本上是明碼標價。在一家名牌電腦售后服務中心里,墻壁上一面掛著電腦保質期內免費保修范圍,一面貼著該中心提供有償服務的收費標準,有償服務的收費標準從140元至750元不等。這家店的店員稱,收費標準由公司統一制定。
“看人出價”亂收費
不少電腦、數碼相機等電子產品維修點根據產品的損壞程度收取費用,但只有個別維修點提供收費標準,分為輕修費和重修費。輕修是指對產品內一些部件進 行更換或維修,重維修是指對產品內部較重要的部件維修。根據產品種類不同,維修費用不同。記者在一家明碼標價的“電腦醫院”看到,輕維修最低費用上百元, 重維修則更高。“這是我們公司自己制定的,按什么標準制定我們也不清楚。”這家店工作人員說。
采訪中,很多消費者認為,不管是名牌產品的售后服務中心還是普通的產品維修點,對電子產品收取的維修費都比較高,且針對同一個故障,不同維修點提供的價格懸殊。
面對電子產品維修市場良莠不齊、缺乏固定收費標準的現象,許多消費者感到困惑和不滿。不少消費者認為,目前電子產品維修市場很不透明,擔心收費因人而異、產品小問題被檢出大故障、花冤枉錢等等。
“電腦出現同一個問題,不同維修點收取的維修費卻不一樣。”蘭州大學法學院一名林姓大學生說:“走了三家店,維修費從100元至300元不等,真不知道到底需要花多少錢。”
“我去了兩個維修點,發現裝個電腦操作系統收費要上百元,感覺非常貴。”剛剛在一家維修點花了150元為電腦裝上英文版Windows7操作系統的顧客石軍說,“電腦里的資料很重要,不修不行,即使被宰也沒辦法。”
長期從事電子產品維修的技術人員楊林告訴記者:“一般裝英文版的操作系統只需30元,150元算是離譜的,畢竟安裝這個系統的成本只有10元上下。”
蘭州市民喬麗修電腦已經修出經驗了。她說:“很多技術人員‘看人收費’,當看到‘內行’客戶時會報一個接近實際的價格,而一旦發現顧客是門外漢,報價和收費就高。”
楊林告訴記者,技術人員在維修產品時,對手機聽筒、喇叭、排線等配件進行更換時,有相對透明的價格。但以技術含量較高的主板為例,一旦電腦出現問 題,只要故障原因和主板有關,有些售后中心或維修點就以主板沒法維修為由,打著高科技的幌子,要求顧客更換整塊主板,借機向消費者賺取高額維修費。
“有時電腦出現問題可能只是主板電容壞了。換一塊電容成本2元錢不到,加上人工費,不到10元。但有些維修點不告訴客戶真正的原因,而是夸大故障程度,將價格提高至十幾倍以上。”楊林說。
楊林表示:“很多時候技術人員根據產品損壞程度收費,一直以來沒有固定標準。雖然維修點分了輕修和重修,但具體如何界定輕修和重修的范圍還需要相關部門制定標準。”
監管空白待填補
記者從甘肅省物價局服務價格處了解到,目前電子產品維修服務市場的收費屬于市場調節行為。由于該行業的獨特性,零配件更新快,種類多,價格難以統 一,再加上維修作為技術活,不同技術人員收取的人工費不同,因而長期以來國家對電子產品維修市場如何收取費用沒有統一標準。但國家《關于商品和服務實行明 碼標價的規定》要求,實行市場調節價的商品和服務,由經營者根據市場供求情況自主定價并公開標價。
“電子產品維修市場必須按照規定明碼標價,公開標示配件價格、人工費用等,以維護正常的市場價格秩序。”甘肅省物價局服務價格處一名工作人員說,“消費者如果發現有經營者未按照要求明碼標價,可以撥打12358舉報。”
甘肅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場規范處處長楊憲明表示,相關部門應制定針對電子產品維修市場規范管理的監管辦法,提高維修行業市場準入門檻,設置資質審查,逐漸使電子產品維修市場走向規范化、合理化。
此外,由于電子產品維修市場目前尚無明確的行業主管部門,相關部門可以建立電子產品維修行業協會,通過協會加強對該行業的規范化管理和自我約束,使其做到透明維修、合理收費。
楊憲明提醒消費者要提高警惕,購買電子產品時應注意鑒別其質量,向經營者了解產品“三包”具體內容;做好維修記錄,包括維修具體故障、更換零配件以及排除故障的時間。
在目前電子產品服務市場尚未有統一收費標準的情況下,消費者應貨比三家,一旦遭遇不合理的天價收費,應通過正規渠道維權。